袁花走出一代俠圣-訪金庸舊居
(小序)“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,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。”——倪匡
曾聽金庸的外甥女婿張教授說,查先生“身無分文走紅香江”,甚覺傳奇。初夏時節(jié)到海寧,專程拜訪金庸(1924-2018)的袁花舊居。
乘坐公交巴士往東南行駛14公里,過逥龍橋,便抵達袁花鎮(zhèn)。花溪水穿鎮(zhèn)而過。河兩岸是半爿街,店鋪鱗次櫛比;河西的后市街、花溪街縱橫交錯,仍有幾許江南水鄉(xiāng)風韻。順東市街前行,經(jīng)花溪橋,搭乘“摩的”,不用5分鐘,便抵達鎮(zhèn)南的新偉村秤鍋灣。
周圍是成片的桑樹地。經(jīng)過春天的采桑養(yǎng)蠶,結(jié)了甜津津的桑椹之后,桑樹整枝修剪,粗壯的樹干在分叉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個小拳頭,似乎在養(yǎng)精蓄銳,以期來年再現(xiàn)枝豐葉茂的風采迎接蠶花。循村路西拐,見空曠的道地有一堵照壁,后面是一座老宅,灰瓦白墻。青石門框黑漆墻門,門邊墻上鑲嵌一塊青石,鐫刻著名紅學家馮其庸的題字“金庸舊居”。
老宅于1998年修復,西臨袁閘港,北瀕赫山房浜,坐北朝南,占地1100平米,晚清風格建筑。前后兩進五開間帶廂房,四個廳堂呈“田”字形格局。備弄與前后墻門貫通。
黑漆墻門上方掛著“赫三房17”搪瓷門牌?邕M轎廳,但見“文魁”、“進士”白底黑字匾高懸橫梁兩側(cè)。聽管理員介紹,海寧查氏是名門望族,金庸的祖父、太公都是進士出身。
左側(cè)有廊軒,長廊南墻繪有古代著名的黑白木版畫“卅三劍客圖”長卷。圖中主角諸如趙處女、虬髯客、絕技、車中女子、汝州僧、京西店老人、蘭陵老人……都是唐宋人物。金庸曾依據(jù)此圖的第一圖“趙處女”創(chuàng)作短篇小說《越女劍》,成為“飛雪連天射白鹿,笑書神俠倚碧鴛”外的第十五部武俠小說。金庸又按照圖意,為33幅圖畫作小傳,其中有人們熟知的《虬髯客》、《聶隱娘》、《紅線》、《昆侖奴》等故事。
過天井,正廳按原貌布置晚清家具。正中高懸清康熙御筆“澹遠堂”匾,藍底金字,鑲金龍花邊,璀璨奪目。朝廷賜福,“蓬蓽”生輝。四盞宮燈高掛,古色古香,富貴高雅。中堂有鄉(xiāng)人晚輩章耀繪《墨松圖》。兩幅對聯(lián):外聯(lián)引康熙語“唐宋以來巨族,江南有數(shù)人家”,內(nèi)聯(lián)“天耀日出炯,地沉星盡沒”。東墻《墨竹圖》,題款“清靜貞氣以自虛”;西墻國畫《劍客俠女圖》。
廳后東面有一臥室,擺著雕花床、梳妝臺、箱籠、桌椅。1924年2月6日,查樞卿徐祿夫婦的第二個孩子良鏞在這里降生,后來竟然成了蜚聲海內(nèi)外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。
走過“紫氣東來”磚雕門樓,過天井,二進后大廳為展示廳,陳列照片、實物及圖文資料。流連在展廳里,仿佛行走在“金大俠”傳奇的人生旅途上……
展廳“故鄉(xiāng)情懷”專欄介紹,1929年,幼年查良鏞入村口巷里十七學堂,高小轉(zhuǎn)入袁花鎮(zhèn)龍山小學,即袁花中心小學。經(jīng)過一個漫長的“甲子”,1992年學子返鄉(xiāng)來袁花鎮(zhèn),為母校題詞“重游母校深感當年恩德”。1936年,少年查良鏞考入嘉興中學,即嘉興一中。初一數(shù)學教師為章克標,系20年代在上海與葉圣陶合辦刊物、與魯迅有過筆墨之爭的“海派小說”代表人物。1992年金庸應邀參加嘉興一中建校90周年紀念活動,發(fā)表講話:“我來到這里,心里感到很溫暖,很興奮。這里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及不上的!睂W子懷鄉(xiāng)之情溢于言表。他還與德高望重的師長、世紀之交的“百歲老人”章克標先生親切敘談。
1938年,為避日軍戰(zhàn)亂,金庸進入內(nèi)遷到麗水碧湖的省立聯(lián)合初級中學(杭四中前身)就讀。1999年,杭四中喜迎百年校慶,當時金庸校友正履職浙江大學,欣然為母校題詞:“樹人垂百年,英才遍神州。”
當年,查良鏞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官。據(jù)載,1939年考入省立聯(lián)合高中,即杭州高級中學;1943年抗戰(zhàn)期間,如愿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。由于看不慣國民黨職業(yè)學生橫行霸道,于是行俠仗義,被校方勒令退學,浪跡江湖……為實現(xiàn)做外交官的理想,金庸曾入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習國際法,無奈夢想難圓。
1946年,查良鏞進入杭州《東南日報》任外勤記者兼英文電訊收譯員,并在西子湖畔開始了他的初戀。他的胞妹查良璇(后為Z教授岳母)嫁在杭州(夫婿曹時中,溫州瑞安人,著名建筑結(jié)構(gòu)專家,享譽建筑“糾偏大師”)。展廳櫥窗里有一幀照片,是他與胞妹金同學在在西湖邊的合影,眉宇之間流露出手足情深。
金庸與杭州有著別樣的情感。1996年,滿懷鄉(xiāng)情的“金大俠”將新落成的云松書舍捐贈給杭州市人民政府。這是一座庭院式別墅,坐落在西湖名勝“雙峰插云”,造價1400萬元。后來,金庸還應聘出任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。
展廳資料介紹,1948年,查良鏞競聘上!洞蠊珗蟆,任國際電訊編輯,不久被調(diào)派香港《大公報》。據(jù)Z教授介紹,當時行程匆匆,抵港時才發(fā)現(xiàn)忘了帶盤纏,所幸同機鄰座的《國民日報》社長潘公弼主動借給他10元港幣打的,解除窘迫。于是,開始了“身無分文走紅香江”的人生轉(zhuǎn)折性歷程。期間有一個小插曲:在新中國建國之初,熱血青年曾離職北上京都,再叩外交官之門,由于歷史原因,關(guān)山難越,無功而返……不久調(diào)《.新晚報》當副刊編輯,與梁羽生共事。1953年,梁羽生以《龍虎斗京華》一炮打響。1955年,查良鏞偶試身手,以筆名“金庸”在《新晚報》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《書劍恩仇錄》,一舉成名!敖鹩埂弊鳛橐粋武俠偶像由此誕生。接著,《雪山飛狐》、《射雕英雄傳》接連走紅,新派武俠小說宗師地位由此奠定,當時才34歲。1972年寫完《鹿鼎記》,掛印封筆。又歷時10年修訂出版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》一套15部36卷1100萬字。展廳“武俠人生”專欄引臺灣遠景出版社金學研究叢刊語:“世界之大,只有中國才有武俠小說;天下武俠,作者奇多,繁星滿天,獨金庸才是俠王大者,眾星拱月!
在輝煌面前,“大俠”在追求又一個理想。展廳“自立門戶”專欄引述金庸語錄:“每一個人的理想各有不同。對于我……第四個理想是創(chuàng)辦了《明報》。”1959年5月20日,35歲的查良鏞與中學同學沈?qū)毿潞腺Y創(chuàng)辦《明報》。創(chuàng)業(yè)維艱,憑著《神雕俠侶》、《倚天屠龍記》撐起《明報》大業(yè)。1962年,《明報》因報道廣東10萬饑民逃亡潮涌向香港而名聲大噪,發(fā)行量倍增。文革期間,《民報》“北望神州”版以及時準確的中國報道,在香港報界獨領(lǐng)風騷,正式確立大報地位。至1990年,《明報》集團贏利達7000萬港幣。
展廳文獻展示,為祖國的和平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金庸先生曾于73年春應邀赴臺北,時臺灣當局領(lǐng)導人蔣介石病重未見,但蔣經(jīng)國與他深談;81年夏赴北京,與鄧小平等中央首長會晤。為香港順利回歸祖國,92年他在香港會晤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。他還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,誠如“大俠”詩云:“一字千金籌善法,三番回復得良規(guī),難言句句兼珠玉,切切條條奠國基!
1993年,金庸辭去明報企業(yè)集團董事局主席之職,淡出江湖。但“大俠”的足跡還在向前延伸,跨入新世紀……如今,正當耄耋之年的“俠王”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!按髠b”學富五車,才高八斗,早已功成名就,仍不懈進取,可謂“學而不倦”。
在老宅里,你不僅看到“大俠”行進的瀟灑風姿,還可以穿過時光隧道,一探“大俠”誕生的血脈淵源。經(jīng)過中間備弄北端的廚房,便是東廳培遠堂。這里陳列著海寧查氏族譜。袁花查氏原籍徽州婺源(今屬江西),系出春秋查子,以地為氏。元順帝至正十七年(1357),世祖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,自明清以來譽為“文宦之家”。明代,查家中進士6人,舉人17人,有祖孫三代連中進士的盛事;清代有進士14人,舉人59人,其中康熙年間,有“一朝十進士,兄弟三翰林”的佳話。
出舊居,沿老宅封火墻踱了一圈。西面有側(cè)門,與鄰家一路之隔,寂然無聲。北面3個后門,塵封已久,氣派猶在,連著鄰家菜園的番茄棚。東面2個側(cè)門,瀕臨綠萍盈盈的河塘,岸邊老柳成蔭,河埠已廢,蕭條落寞。東南角2棵枇杷樹掛著黃橙橙的果實,生機盎然……柳暗花明,令人想起了“金庸之路”。當年,8歲童稚在深宅大院里接觸武俠小說《荒江女俠》,幼小的心從此被吸引……“外交官理想”兩度破滅,而以筆名“金庸”在香港《新晚報》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《書劍恩仇錄》一舉成名……《明報》的創(chuàng)辦、困頓、轉(zhuǎn)機與崛起……期間風云變幻,亦進亦退,人生坎坷,峰回路轉(zhuǎn)。這里,究竟是什么在主宰一個人的命運?是打拼和機遇的完美結(jié)合?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?還是人格魅力使理想風帆遠揚?
老宅展廳里,一個聲音在回響,那是金庸《揭示一個燦爛的起點》中一段耐人尋味的話:“我只身南來,赤手空拳,一無所有,終于在香港成家立業(yè)(注),建立事業(yè)與名譽,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幸福生活。這一切雖有自己辛勤努力,但全是出于香港這一環(huán)境之所賜。”
2007/6/7 于海寧袁花鎮(zhèn) 2023/9/23 癸卯秋分 上傳 時值杭州19屆亞運會開幕(圖文版載2023/9/8微信公眾號草木皆醉)
【注】金庸前后三人夫人:杭州杜冶芬、香港朱玫和林樂怡。他與朱玫育有兩子兩女。
|